佛法概要

探索禅修的神秘世界:基本概念与入门指南

第 2 章:冥想必备的基本概念

放松和专注

放松(放下)和正念是冥想中最基本的两种技巧。因为我们经常躁动不安,所以我们的心是散乱的,要使这散乱的心平静下来,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补救措施,这就是放松和放下。其次,因为我们的心总是飘忽不定、游移不定,所以必须通过正念和专注来约束它,以免我们无序地浪费或滥用精力而不自知。

六尘

六尘是六根的食粮,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食粮。这六尘是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尘,是因为它们就像灰尘和污垢一样,遮蔽了我们的视线,使我们无法看到自己的本性,所以被称为尘。

八识

当身体内部的五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)与外部的五尘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)对立或接触时,前五识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)就会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下产生。在这五种感官诞生之后,它们自身的辨别能力并不复杂,换句话说,它们只是类似于相当简单的直觉(第一印象)。

紧接着,第六感(意识)产生,进一步分辨。第六感一旦产生作用,各种感觉、观点和判断就会接踵而至。因此,我们之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区分、判断和选择等,众所周知都是第六感在起作用。

第七感被称为终结感。它是自我的中心,是 "我 "的根源。人们之所以以自我为中心或自我意识很强,就是因为第七识的作用。

第八识是阿赖耶识。这个意识是所有感官的仓库,也是我们所造的一切业的宝库,无论这些业是善业、恶业还是无记业,都储存在它里面。

禅那

禅那

a)是冥想所达到的所有成就的总称,通常称为禅那,也可指 "冥想所达到的平静、安宁的心境"。它还可以指 "戒定(三摩地)和静虑(毘婆沙)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";如果是这样,那么禅那就与三摩地(法身)有关。禅修的第一个用途是净化我们心灵之水中的尘埃和污垢,从而减轻感觉、能力和思想对我们心灵的压力。由于禅修的这一功用,我们可以通过禅修使心灵不受外部世界的干扰,使情感和理智不受外部世界的干扰。

三摩他(止)

萨马塔指的是通过冥想达到的心如止水、不动摇、不动摇的状态。它是使我们能够开始冥想练习的有力工具。除非我们将三摩地的修习视为证悟菩提的有力工具(即证悟菩提的好方法),否则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,成为世俗的禅定而已。

毘婆奢那(观)

毘婆奢那(罗马音译为 Vipasya)是指在佛陀教法的背景下修习禅定。

禅定(Vipasya)指禅定中的思惟,尤其是修行者证得禅定后的思惟(即禅定中的思惟)。为了开启般若智慧,修行者必须在禅定的止观状态下修习佛教中的四圣谛、无净谛等各种观法,以断除烦恼。(译者注:Vibhishana 原意为 "胜观",中文译为 "小乘")。

三摩地

探索禅修的神秘世界:基本概念与入门指南

三摩地是止与观的平衡状态。如果修行者止得太多:心就会太静,变得昏昏欲睡。然而,如果 "观 "得太多,心就容易产生惆怅、激动甚至躁动不安的弊病。只有平衡地运用 "止 "与 "观",才能使头脑既冷静又敏锐。(译者注:Samadhi 也译作 "平等心",意思是两者持平)。

般若

般若(罗马音译为 Praj)--是超越心的名称。

a) --是一种超凡入圣的智慧,是通过三摩地的力量修炼佛智的完整和最终结果。如上所述,三摩地是三摩他(止)和毘婆沙(观)平衡结合后产生的状态,而般若则是三摩地的果实。

--1988年8月20日

在纽约宣讲--圣母修道院

上一篇:一字一菩提:开启心灵智慧的宝藏
  • 下一篇:解读法华经第二十一品:如来神力品 返回列表
  • 最新文章

    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