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概要

菩提红莲社放生团2023年,慧远与“莲社’,传说

菩提红莲社放生团2023年,慧远与“莲社’,传说

3、宋陈舜俞《庐山记》记述慧远在庐山的活动及白莲社传说如下:

4、……虎溪,昔远师送客过此,虎辄号鸣,故名焉。时陶元亮居栗里山南,陆修静亦有道之士,远师尝送此二人,与语合道,不觉过之,因相与大笑。今世传《三笑图》,盖起于此。神运殿之后有白莲池。昔谢灵运恃才傲物,少所推重,一见远公,肃然心服,乃即寺翻《涅槃经》。因凿池为台,植白莲池中,名其台日翻经台,今白莲池即其故地。远公与慧永、慧持、昙顺、昙恒、竺道生、慧睿、道敬、道炳、道诜。白衣张也、宗炳、刘遗民、张诠、周续之、雷次宗、梵僧佛陀耶舍、佛陀跋陀罗十八人,同修净土之法,因号“白莲社”。

5、这里除写到结”白莲社”事外,还有慧远与陶潜、陆修静、谢灵运交游的故事。这些后来被当作掌故,写入诗文,画为图画,历代相传。但考之史实,却大半出于虚构。但历史上许多有大学问的人却宁愿相信他们是事实。这表明,尽管传说并不是史实,由于真实地反映了创造这些传说的社会心态,体现着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,所以就具有吸引力,被一代代人们流传下来。

6、慧远等人结社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事件。《高僧传》上记载,“彭城刘遗民、豫章雷次宗、雁门周续之、新蔡毕颖之、南阳宗炳、张莱民、张季硕等,并弃世遗荣,依远游止。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,建斋立誓,共期西方”。接着录有刘遗民的《发愿文》,开头日:

7、维岁在摄提(元兴元年,秋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,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,霜怀特发,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,集于庐山之阴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像前,率以香花敬荐而誓焉……誓兹同人,俱游绝域,其有惊出绝伦,首登神界,则无独善于云峤,忘兼令於幽谷,先进之与后升,勉思汇征之道……。

8、这里所说的元兴元年的那次法会,当是慧远结社的一次具体活动。这一次即有百余人参加,可见结社规模之盛大。但是前面列举的那些人,与慧远结交不在同一时期,因此也就不可能参与同一次集会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慧远作为弥陀净土的坚定信仰者和热忱弘扬者,在所住庐山联系了一批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士大夫,使那里成为净土信仰的一个中心。可是,慧远当时还没有“白莲社”和“十八贤”的名目。直到唐初法琳的《辩正论》里,还只举出刘遗民、雷次宗、周续之、毕颖之、宗炳等“五贤”。唐戴叔伦在《赴抚州对酬崔法曹夜雨滴空阶五首》之二中有“高会枣树宅,清言莲社僧”的句子,这是可考最早使用“莲社”一语的例子。戴任抚州刺史在兴元元年至贞元元年。其次诗僧灵澈《东林寺寄包侍御》诗有云:“谁能来此焚香坐,共作庐峰二十人。”这里显然包含有“十八贤”观念。灵澈被皎然引荐给包佶是在贞元(785—初。而尽大力宣扬“白莲社”传说的当数白居易。他于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,在庐山营草堂,次年所作《春游西林寺》诗曰:

9、身闲易漂泊,官散无牵迫。缅彼十八人,古今通此道。

10、次年又有《草堂记》说:“昔永、远、宗、雷辈十八人,同入此山,老死不反,去我千载,我知其心以是哉!”而他元和十四年迁忠州刺史后作《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皆叙贬官以来出处之意》诗,其中说:……眷抛红药。’圈,夏忆白莲塘。唯拟捐尘事,将柯答宠光‘有期追永、(远晋时永、远二法师曾话此寺)、无政继龚、黄……。

二、南宁放生最佳地点

1、这里写到“白莲塘”,就是僧传里提到的谢灵运所凿白莲池。此后,在晚唐,五代诗人和诗僧的作品里,就经常出现有关白莲社的典故了。如李群玉《湘中别成威闽黎》诗说:“何方济了岸,祗仗慈航力:愿与十八人,同栖翠莲国。”李是在裴休于会昌三年至大中元年任湖南观察使时被延聘游湘中的。温庭筠《长安寄》、诗说:“所嗟莲社客,清荡不相从,《寄清凉寺僧》诗说:“白莲会里如相问,说与游人是姓雷。”⑨如此等等利用有关白莲社事典,义频见于裴说、李成用、李山甫、伍乔、李中、李建勋以及诗僧贯休、齐己‘修睦等人韵作品。齐己的《题东林十八贤真堂》诗说,’。

2、白藕花.前旧影堂,:刘雷风骨画龙章。共轻天手诸侯膏,同爱吾师一法长。陶令醉多招不得,谢公心乱人无方i、’何人到此思高躅’岚点蔷痕满粉墙。(谢灵运欲入社,远大师以萁心乱,不纳)。

3、可知唐时在白莲塘旁建有十八贤影堂,并流传有谢灵运欲入社的传说。据宋陈舜俞《十八贤传》记载,“十八贤”中的县诜著有《莲社录》,显然出于附会。陈著序文里又说:“东林寺旧有《十八贤传》,不知何人所作,文字浅近,以事验诸前史,往往乖谬。”《莲社录》应是这类传本之一。他又说:遂“因旧本参质晋、宋史及《高僧传》,粗加刊正”。他的生卒年不可靠,只知道熙宁(1068—年间曾为嘉禾令。大观(1107—初,沙门怀晤复详补其书,这就是今传《十八高贤传》。后来有关十八贤的传说仍有异词。例如明宋濂在《匡庐结社图记跋》里就把陶渊明、陆修静列入十八人中,并说:“今所画止十八人,取著名于时者也。人数增减,相传有不同者,所记异辞也。”明王逮的《自建昌州还经行庐山下记》里也把陶、陆列入十八人之中。

4、这样看来,确立莲社传说,中唐文人如白居易等是起了重大作用的。当时净土法门兴盛,弥陀信仰正广泛流行于士大夫间,文人与僧侣结社亦是一时风气。慧远等人结社的风范正成为追模的对象,传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并流传开来。

5、下面,略考慧远结社的史实。被列入“十八高贤”中属于“儒”的六人,均确有其人,并和慧远有关系。但从现存资料看,并不一定都参加过结社立誓活动。

6、首先是刘遗民,在佛教史上是著名人物。唐元康《肇论疏》引慧远为他作的传说:

7、刘程之,字仲思,彭城人,汉楚元王裔也。承积庆之重粹,体方外之虚心,百家渊谈,靡不游目,精研佛理,以期尽妙。陈郡殷少文、谯郡桓玄,诸有心之士,莫不崇拭。禄寻阳柴桑,以为入山之资。未旋几时,桓玄东下,格称永始。逆谋始,刘便命驾,考室山薮。义熙公侯成辟命,皆逊辞以免。九年,太尉刘公知其野志冲邀,乃以高尚人望相体,遂其初心。居山十有二年卒。有说云:入山以后,自谓是国家遗弃之民,故改名遗民也。

8、唐法琳《辩正论》卷七注引刘义庆《宣验记》也有关于他的传说。桓玄僭位称帝在元兴二年,年号永始,据上述材料,那一年刘始入庐山。但核之刘的《发愿文》则为前一年所作,那么他在居山前应已皈依慧远门下。《高僧传》里录有他致僧肇的信,讨论后者所作《般若无知论》。从这封信看,《般若无知论》是竺道生于义熙五年(.前后回庐山时带给他的,信中写到他和慧远一起研读的情况。又陶潜有《和刘柴桑》、《酬刘柴桑》诗,据考为义熙五年作。前诗说到“山泽久见招,忽视乃踌躇。直为亲旧故,未忍言索居。”表明他弃官入山已久。慧远本人也有《与隐士刘遗民等书》,一方面宣扬儒、玄、佛一致之旨,“苟会之有宗,则百家同致”;另一方面又强调“以佛理为先”,“宜简绝常务,专心空门”。这些都可证二人间长远深厚的关系。宗炳、周续之、雷次宗三位《宋书》、《南史》均入《隐逸传》。唐张彦远说:

9、(宗炳)前后辟召,竟不就。善琴书,好山水,西陟荆巫,南登衡岳,因结宇衡山,怀尚平之志……因为《画山水序》……。

10、庐山并不是宗炳主要活动之地。义熙八年刘裕诛刘毅领荆州,辟宗炳为主簿,不起,答称“栖丘谷饮三十余年”。这即应是指“西陟荆巫”事;此后才“下入庐山,就释慧远考寻文义”。宗炳所著《神不灭论》即《明佛论》说:“昔远和尚澄业庐山,余往憩五旬,高洁贞厉,理学精妙。”依这些资料可以确定他到庐山的时间,并表明他与慧远交往并不长久。周续之在山时间较长。史称“年诣(范)宁受业,居学数年,通《五经》并纬候,名冠同门,号为颜子。既而闲居,读《老》、《易》,入庐山,事沙门释慧远。时彭城刘遗民遁迹庐山,陶渊明亦不应辟命,谓之‘寻阳三隐"。雷次宗则史称“少入庐山,事沙门慧远。笃志好学,尤明《三礼》、《毛诗》,隐退不交世务”。后于元嘉十五年征至都,又曾一至庐山,已是在慧远去世后。周、雷二人有可能参加元兴元年那次法会,宗则绝不可能。张野字莱民。据《十八贤传》,也为南阳人,徙居寻阳柴桑,与陶渊明通婚姻;又说他“敬事远公,与刘、雷同辙。远公卒,葬西岭,谢灵运为铭,野序之,称门人焉”。关于他和陶的关系,陶有《岁暮和张常侍》诗,而《传》中称野“以散骑常侍征”,即应是与他唱和的。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篇刘注里有他的《远法师铭》,今存他的《奉和慧远游庐山诗》。张诠字秀硕,是张也的门人,事迹除《十八贤传》的记载外,别无可考。“十八贤”中有关僧十二人的记述,则更多出于拼凑。其中梵僧佛陀跋陀罗和佛陀耶舍都是著名译师。慧远在庐山曾请僧伽提婆重译《阿毗昙心论》,并亲为制序,但后者却未被列入十八贤。佛陀跋陀罗在北方受鸠摩罗什门下排斥,于义熙七年来庐山,应慧远之请,译出《修行方便禅经》,第二年即离去西游。后来他在金陵道场寺完成了《华严》等重要译业。但他与净土信仰无涉。而佛陀耶舍入庐山事则完全出于讹传。据《高僧传》,佛陀耶舍在姚兴时(393—入长安,于逍遥园与罗什同译经,出《四分律》并《长阿含经》等,“后辞还外国,至厨宾,得《虚空藏经》一卷,寄贾客与凉州诸僧,后不知所终”。则他与庐山没有任何关系。与慧远有关系的有一位邪舍禅师,见智凯《与晋王书请匡山两寺檀越》:

上一篇:温州放生黑鱼有什么寓意和象征(温州哪里放生乌龟最合适)
  • 下一篇:过生日放生放什么鱼好一点,什么是放生?为什么要放生?放生有那些好处 返回列表
  • 最新文章

    热门文章

    友情链接: